记录测试数据,观察土壤风蚀情况,站在梨树县梨树镇高家村试验田前的关义新,是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也是今年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之一。
“过去,我国的玉米育种主要依靠经验,一个品种的出现往往需要多年的自交系选育及新品种的组配与选择。自2007年起,我们将试验方向转向现代流程化育种玉米的研究。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测量’进行数字化自交系及新品种的选育、分子辅助杂交种二环系选育技术、单倍体育种技术等的应用,从而提高育种效率,最终构成生产新品种的流水线。在这样的育种体系下,可以极大缩短玉米育种时间?!惫匾逍赂嫠呒钦?。目前,他们已经选育出一批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经过3年多点测试的结果显示,在吉林省、辽宁省等地区,这些新品种比之前的选育品种增产5%至8%。
介绍起育种玉米技术,关义新眼神很亮?!安灰】凑庾槭郑碜乓桓雠┟窦彝サ拇词??!泵磕?月,关义新和同事们便开始在实验室进行分种,每一包分类的种子都要精确到粒。4月中下旬,开始在东北的试验地播种。6月,在河南、山东播种。7月到8月中旬,开始给玉米授粉。8月到9月末,进行田间调查。10月,进行数据采集和收获,并根据品种的表现情况选择好的种子在海南南繁播种。来年2到3月,开始收获南繁的种子。就这样,年复一年,他们如同候鸟一样探寻着玉米的播种路径,经过田间劳作和实验室里的反复试验,才有新品种问世。
2014年,在中科院长春分院及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支持下,关义新团队牵头成立九所联盟暨中科玉联合体。经过多年努力,联盟参与单位由成立之初的30多家扩大到143家,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种业创新联盟。联合体在整合各单位人力、物力、材料的基础上,利用科研单位技术优势,建立现代流程化、规?;擞至魉?,选育玉米新品种,构建了覆盖全国玉米主产区的404个点的中科玉测试网络,并通过各种平台培训玉米育种技术人员3000余人。
玉米育种联合体的组建和运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技术及模式的更新推动了民族种业发展,也为关义新树立了信心?!?007年,我们开始推广免耕播种技术?!惫匾逍禄匾?,科研人员从免耕播种机开始研发,用时半年就研发出第一台样机,填补了东北地区高性能免耕播种机的空白??碚薪崭迅哺敲飧际酢⑻醮固锛际跻约芭涮赘骷际酢淮未卧诳蒲猩贤黄破烤?、攻克难关。
“最高兴的还是出苗的时候。我们经过多年探索和积累,发现利用玉米秸秆覆盖条带耕作技术可以低成本实现全量秸秆覆盖还田,大幅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抑制土壤水分蒸发,蓄水保墒,增强风沙区的抗旱能力,最终出苗率提升6%至8%,较易实现苗齐苗匀苗壮?!惫匾逍滤担芭┟窨吹叫录际跞妹绯龅糜趾糜肿?,自然而然地加入到?;ず谕恋氐男辛兄??!?/p>
“关老师很专业,种地的问题对他来说很简单?!迸┟竦钠兰?,正是关义新在田间地头一心为民的初心体现。如今,“不用铲,不用蹚,省钱省力还保墒?!闭饩渌晨诹锍闪死媸飨嘏┟穸员;ば愿鞯钠兰?。被誉为非“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的“梨树模式”,率先实现了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少免耕技术“中国化”、免耕播种机具“国产化”、耕作技术推广“系统化”。10多年的监测结果证明,此项技术不仅节本增效、培肥地力,还有效地解决了水土流失和秸秆焚烧问题,为东北地区耕作制度改革提供了最佳解决方案。梨树县从当初高家村200多亩试验田起步,现在全县推广面积已达200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近五成。
“?;ず谩刂械拇笮苊ā?,就是稳住了‘大国粮仓’,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我愿在有生之年实现?;ば愿骷际醯娜嫫占??!惫匾逍滤?。(记者 景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