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 守护黑土粮仓
本报记者 祝大伟
吉林省梨树县高家村,一块200多亩的试验田,在梨树县康达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青魁的心里是块宝地。
“当年,这是块没人愿意种的低产田?!毖钋嗫旌献魃绯⑹栽谡饪榈厣喜捎糜衩捉崭迅哺敲飧男录际?,曾经露黄土、板结的土壤,如今随便一抠就能发现不少蚯蚓。这项新技术后来有了响亮的名称——“梨树模式”,这块试验田则成了国内时间最长的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
“科技助力,我们连续4年实现亩产超吨?!比ツ昵锸?,看到亩产1077.94公斤的结果,杨青魁感叹道。
“梨树模式”防风固土、培肥地力、抗旱保墒、节本增效,已成为越来越多当地农民的共识。
今年,吉林省优化提升该模式,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283万亩,适宜区域全面实施。
近年来,通过东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质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等保护路径,吉林省探索建立了多种黑土地保护模式。在吉林西部的松原市长岭县,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岭实验站建设了500亩示范田,正在示范成熟的覆沙造旱田、埋秸改良及利用重度盐碱地等技术。
去年吉林省与中科院签订协议,全面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将建设3个万亩级、30个千亩级示范基地和一批示范点。目前全省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到3.5万台,示范推广秸秆碎混还田近50万亩,相当于过去3年的总和;秸秆深翻还田近100万亩,比上年增加30%以上;采用米豆轮作技术150万亩、盐碱耕地治理模式30万亩以上。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护好黑土地,意义重大?!毖钋嗫?。
责任编辑:刘以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