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长春7月6日电 (记者李思玥)5日,由吉林大学、中国农业银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三家单位联合主办,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共同承办的第三届黑土地?;び肜眯⒄孤厶吃诔ご壕傩小?/p>
第三届黑土地?;び肜眯⒄孤厶诚殖 H嗣裢钦?李思玥摄
本届论坛以“创新推进黑土地?;だ?合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主题,全面回顾了黑土地?;び肜眯⒄沽顺闪⒘侥暌岳吹姆⒄估?,充分展示了联盟及联盟成员单位参与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最新成果,明确未来持续发挥联盟平台优势和合力,创新推进黑土地?;び肜?,全力支持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助力守护好“黑土粮仓”,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本届论坛突出调查研究、求实导向,在理论研究、技术研发、金融创新、数字农业、涉农统一大市场打造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要成果,为黑土地?;だ锰峁┣坑辛砺壑С藕褪导桨浮?/p>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姜明在致辞中表示,黑土地?;び肜眯⒄沽俗魑谕恋乇;すぷ鞯某稍敝唬侥昀丛诮鹑诜?、黑土地?;び肜眉际醮葱隆⒒祷腔叟┗破教ńㄉ韬秃谕恋乇;けO詹反葱碌确矫孀龀隽诵矶喙毕住?021年3月,中国科学院率先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东北地理所主动揭榜挂帅,联合院内外100多家单位、1500余人共同参与,初步构建了梨树模式2.0、龙江模式、大安模式和三江模式等黑土地?;だ媚J窖澹仆寥澜】涤氩芴嵘⒄?,形成了生物育种、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天空地一体化农业信息技术体系等系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模板,积极筹建黑土地?;び肜霉抑氐闶笛槭?。下一步,希望与联盟单位展开深入合作,在技术研发、产业化应用、资本融入、政策引导等方面形成强大同盟,发挥黑土地保护利用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包青春在致辞中指出,守护好黑土地,既是吉林省对党中央的庄严承诺,更是吉林人砥砺奋进的使命担当。我们驰而不息,善作善成,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的组织体系、法治体系、政策体系、科技体系、监督体系日臻完善。特别是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开展务实合作,扎实推进“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吉林省黑土地退化趋势得到遏制,耕地质量有了改善,粮食实现高位增产。下一步,将着力在科技创新上求突破、在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在示范推广上抓落实,持续促进粮食丰产、农民增收。
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刘世安在致辞中指出,两年来,联盟成员单位资源互补、信息互通、协同互动,探索推出了黑土地?;だ谩袄媸髂J健?.0、盐碱地改造“大安模式”“吉大模式”等成熟样板模式,为黑土地?;だ米龀鲋卮蠊毕住E┬屑质》中写葱峦瞥觥昂谕亮覆执薄扒恐执薄吧枋┡┮荡薄芭┎筫贷”等系列产品,深入开展服务“千亿斤粮食”专项行动,做好粮食全产业链综合金融服务。近三年,累计发放粮食重点领域贷款419.6亿元,净增85.8亿元,增幅30%;发放“黑土粮仓贷”2.9万笔、金额70亿元。他倡议: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精准的举措、更加务实的行动,主动对接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和八大工程,加快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综合服务和支持力度,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发挥联盟更大的作用。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曲红梅在致辞中表示,过去两年,吉林大学锚定增地增粮、创收富农的攻关目标,成立“吉林大学黑土地研究院”,扎实推进黑土地?;だ玫目蒲а芯?。同时,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为黑土地?;だ锰峁┎倒婊?、政策建议和智力支撑。未来,学校将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继续支持黑土地?;び肜眯⒄沽私ㄉ瑁岷狭甘嘲踩?、东北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汇聚黑土地?;だ玫淖已д吆透鞣搅α?,打造黑土地?;び胄玫牟盗?、生态圈和发展网,为?;ず屠煤谕恋厥乱底龀龈蟮墓毕?。
此次论坛,各方专家汇聚一堂,继续探索更适合黑土地?;び肜眯⒄沟穆肪堆≡?,接续推动“?;ず谩⒗煤煤谕恋卣庖弧刂械拇笮苊ā?,助力端稳“中国饭碗”。
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教授李北伟,农行吉林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秦翰,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研计划处处长李禄军,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赵庆亮,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榆树市委常委、副市长闫伟,吉林省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明,中化农业分销东北大区(先正达集团)吉林省区经理赵小辉分别作了主旨演讲,分享了黑土地?;だ玫氖导楹妥钚鲁晒?。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吉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苏阳代表本届论坛主办方,向下届论坛主办方代表——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东北分院授旗。
在下午举办的分论坛专家座谈会上,来自吉林大学、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省鸿翔农业集团鸿翔种业有限公司、吉林省供销社丰农惠民驿站等单位的6名专家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并深入开展交流研讨。
责任编辑:郑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