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在吉林省长春市第三届黑土地?;だ霉事厶成戏⒉剂恕抖焙谕恋乇;び肜帽ǜ?2022年)》(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头,联合科技会战相关单位共同编制。
《报告》客观地分析了东北黑土地?;び肜孟肿?,首次系统梳理了黑土地?;び肜玫墓示楹涂萍冀梗蒲у嘌〔⒔樯芰硕焙谕恋乇;び肜玫墓丶际鹾偷湫湍J?,总结了中国科学院2022年度“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主要进展与取得的成效。
《报告》客观分析了东北黑土地?;び肜孟肿??!侗ǜ妗分赋觯?022年东北地区降水较往常年份偏多,平均气温比往常年偏高,水热条件持续向好。东北三省一区?;ば愿鞯氖凳┟婊?020年的4600万亩增长至2022年的8300万亩,东北三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8亿亩,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显著下降,黑土地?;こ尚灾?。2022年东北地区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大豆产量增加,“稳粮增豆”成效明显。《报告》梳理了黑土地?;さ姆煞ü?、政策体系和标准规范,指出黑土地保护利用的长效机制正在不断完善。
《报告》科学遴选并介绍了东北黑土地?;び肜霉丶际酢R怨也课投比∫磺⒉嫉?00余条农业主推技术、?;ば愿骷际跫爸泄蒲г骸昂谕亮覆帧笨萍蓟嵴匠晒际蹩猓凑障冉?、适用、成熟且具有较强区域特性的原则,遴选总结出5类黑土地?;び肜玫墓残怨丶际酰幢;ば愿骷际?、地力培育技术、土壤退化防控技术、作物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及前沿技术?!侗ǜ妗方樯芰苏庑┘际醯脑碛胍恪⑹视梅段А⑼乒慵俺尚?。
《报告》系统总结了东北黑土地?;だ玫湫湍J?。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等发布的黑土地?;び肜眉际跄J?,按照问题导向、地域特点、技术组合特征进行了归类整理,得到了农业农村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中国科学院、北大荒农垦集团等权威部门发布的36项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根据模式的成熟度、推广程度及其创新性特征,重点介绍了10种不同地域类型的典型模式,即龙江模式、梨树模式2.0、三江模式、大安模式、辽河模式、辽北模式、大河湾模式、北大荒模式、拜泉模式和全域定制模式。介绍说明了这些技术模式的总体特征、示范推广及其成效情况。
《报告》总结了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进展。中国科学院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以来,发挥建制化、体系化优势,联合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三省一区,组织院内外多领域跨学科力量,开展科技攻关与关键技术示范推广,打造了7个万亩级示范区。2022年,科技会战建成核心示范区面积15.98万亩,形成主推技术20余项,初步形成了黑土地?;だ玫南低辰饩龇桨浮?/p>
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实施3年以来,先后组织编写并发布《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年)》《东北黑土地?;び肜帽ǜ?2021年)》《东北黑土地?;び肜帽ǜ?2022年)》,旨在向公众系统介绍黑土地?;び肜弥?,解释黑土地?;す丶际跤氪葱履J剑ǜ婵萍蓟嵴街饕褂氤尚?,让公众更加科学系统的认知黑土地、?;ず谕恋亍?/p>
作者:农民日报 中国农网记者 阎红玉 缪翼
责任编辑:陈晨